奔忙在科技创新“最后一公里”——研究院找准“三大着力点”加快科研成果转化
:~! 3V
q9n_;NTdO?
1B*\xLVI
科技成果运用于企业发展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效。科技成果如何让其价值最大化?如何降更多的成本、增加产品更多的效益?如何当好科研“排头兵”? Q/0%kgQ
今年以来,研究院以“做增量、补短板、分层次、提效率”为指导原则,按照“分工科学、职责明确、运行高效”的根本要求,将降本增效、技术创新、科研服务作为科研工作的三大着力点,把创新成果、创新能力融入到企业各方面工作中,为各子分公司提供高附加值产品、高端服务,不断提升提质增效的支撑能力。 d"3^Jz]!r
)k
}5"vr
聚焦关键技术 WI0w7sjg
突出低成本生命线 EJ ^7Z^#U
10月27日,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科研人员马平安正在对“攀钢钒铁钢界面流程提升技术研究”课题实验数据进行分析。 =|u {LdMa
“通过‘一罐制’铁水扩容以及铁水罐综合砌筑方案,将有效减缓铁水的温降,降低冶炼成本,提高冶炼效率。”马平安指着数据说,目前,该项目正在进行试验,从跟踪情况看,提钒转炉的铁水温度可提高10℃以上,钢水的钢铁料消耗减少0.7公斤/吨钢,效果已初步显现。 MI;Q N
突出低成本、经济性生命线,这样的科研项目在研究院还有不少。“倾翻炉冶炼钒铁综合技术优化研究”在前期阶梯配铝多期法钒铁冶炼工艺的基础上,通过不断的科研攻关,使西昌钢钒钒铁冶炼综合收率超过设计收率指标,并进一步提高至96.0%,同时单炉通电时间缩短10分钟左右。 ?@-(oIJ
怀揣成本意识,加强与攀钢钒、西昌钢钒、钛业公司等单位之间的协同创新,研究院科研人员找准科研方向,加大对关键工序工艺技术研究,通过技术创新将生产成本再压缩。 Wh)!ey|<d+
为降低配煤成本,稳步提升焦炭质量,“炼焦煤品种结构优化技术研究”课题组通过对低硫、低灰新煤种的开发与应用,优化配煤结构,在保证焦炭性能的前提下,降低配煤成本,累计创效1000万元以上。 sYdT?A\
以节能新技术、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,研究院开展重大基础与机理研究22项,提高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水平、利用效率、利用价值;以升级装备工艺、提升产品质量、降低能源消耗为重点,组织实施“氧化钒清洁生产”、“攀枝花钛精矿高效冶炼钛渣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”等优化现场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课题243项,今年已累计实现工艺创效1亿元以上。 cFvyIF< |